青原区新圩的箍俚龙、吉安县固江的鲤鱼灯、万安县的股子灯都属于广义的纸扎艺术。
今天介绍的却是如今难得一睹真容的狭义纸扎艺术,主要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灵屋、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在青原区天玉镇就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从事纸扎手艺已有40余年。丈夫夏伏隆今年已经58岁了。据他讲,他学会这门手艺全靠他父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家就在吉安城区的繁华地段———大街,开了一家杂货铺,也就是纸马香铺,主营丧葬和祭祀纸品。那时夏家纸马铺生意很兴隆,大到一米多高的灵屋,小至金元宝、聚宝盆的纸品应有尽有。直至文革时期“破四旧”,纸马香铺才渐渐没落。
眼下,早已没有纸马铺了,但纸扎这个行当还存续着。在夫妻俩的店里,看见两幢气势恢宏的灵屋。两层半高斜屋顶的洋房,金碧辉煌,电视机、冰箱、空调、电脑、手机……应有尽有。或许源于生者希望故去的亲人在冥世也拥有更多财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灵屋内尽是些“科技含量高”的纸品。
夏伏隆告诉笔者,纸扎是门综合艺术,纸扎匠人要懂篾工、剪纸、绘画。要想扎起一幢灵屋,起码要三天时间。先要根据“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建筑风格和一厅四房的规制刨削好篾条,再扎成灵屋骨架。等糊好外墙、内堂后,还要在白纸上用彩色笔画出墙砖、台阶、房檐画。厅堂屋内还要装上电灯,摆上剪好的茶几、衣柜、床铺。前庭后院还得装饰花坛、天井。
扎幢灵屋有多纷繁复杂?夏伏隆讲述了灵屋装饰电灯的过程。先拿来一个鸡蛋,小心地在蛋尖打一个孔,把蛋液蛋黄流尽后,再轻手糊上白纸,最后用特定的纸绳吊起来挂在厅堂,这样灵屋的电灯就装上了。干这样的活,手笨心急的人干不了,所以纸扎活大都由他妻子李秋凤完成。
现在的灵屋都是从湖南批发过来的,夫妻俩只要组装下就可以出售,比原来自己扎灵屋快捷多了。手工扎灵屋已经被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替代,但有些小纸扎活还是夫妻俩自己动手,比如纸扎金元宝、聚宝盆、彩幡、车轿、纸马等。
采访他们的那天,李秋凤刚接到一单生意,为附近一个出生三天的小孩做“三朝”用的三匹马和三顶轿子,也让大家亲眼目睹了这门传统的纸扎艺术制作工序。
李秋凤首先扎的是一顶轿子。她拿出早已削好的篾条,熟练地用纸绳把篾条捆扎成一个长方体,然后用纸把四面糊上就成轿厢了。接着把U型的篾框穿过去,再把U型口补上一根篾条就成轿抬了。为了好看,她在轿子顶檐贴上一圈剪好的花边,顶上粘上一朵大红花。十来分钟的功夫,一顶花花绿绿的纸轿就完工了。
扎好纸轿,她接着开始扎纸马。扎纸马复杂些,尤其是扎马腿、马脖子、马嘴更难。但这些活儿对李秋凤来说却很轻松。只见她把长方形的白纸一头圈起粘牢,一条上粗下细的马腿就活灵活现糊在了篾框上。马脖子要卷成喇叭状,显出高头大马的气势。马嘴是她早已剪好的,嘴巴张得大大的,露出牙齿,好像蓄势飞奔一般。最后,她用红纸给马背贴上了马毡,嘴上贴上了缰绳,马脖下贴上了红花,甚至马头上都用指甲大小的白纸贴上了马耳朵。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龙马、大花轿、大灵屋……这些纸扎品或许会消失,或许仍会留存。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流传千年中国民众祭祀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薄薄的纸承载着厚厚的心愿。(欧阳跃亲)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