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吉安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董文涛)2022年,吉安市脱贫人口年收入增幅14.1%,位列全省第一;创新引入第三方认定办法,建立快速帮扶机制;挂牌运行15个乡村振兴学院,在全省率先实现学院组建全覆盖。2022年以来,吉安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明显。
筑牢防返贫底线,拓宽帮扶渠道。吉安市不断强化大数据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平台建设,引入第三方调查评估,实现监测对象7天快速认定,全面形成防返贫监测和措施帮扶的闭环管理。2022年以来,该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5502户18095人,经过差异化帮扶消除风险3786户12106人。同时,该市进一步拓宽帮扶渠道,深化“遇困即扶”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分层分类帮扶机制,细化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强化帮扶实效。通过实施精准监测帮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全力支持返乡创业等10条措施,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有稳定收入来源。
聚力产业发展,科学实施衔接项目。吉安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行“一领办三参与”“三方得利”等产业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就业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产托管等途径,构建脱贫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长期稳定的联结机制。2022年以来,该市新增培育经营主体173个、村级产业基地261个。同时,该市聚焦成果巩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补短板三大重点,科学谋划和实施衔接项目,出台项目库建设、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全链条管理办法,强化项目资金管理,提升项目建设质量。2022年,该市投入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7.36亿元,实施项目4841个。
创建乡村振兴学院育人才。吉安市在全省率先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纵向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络教学体系,横向在特色产业基地、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点、革命教育基地、红色名村、景区景点等建立教学实践点和教学基地,创新指尖课堂、干部夜读、田教授等立体化教学模式,订单式培养乡村振兴各层次、各类别需求人才,累计聘请专家、讲师、乡贤等415名,举办培训班779场,培训5.2万人次。
示范引领探索新路径。吉安市大力实施“211”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打造吉水、泰和2个示范县,井冈山市茅坪镇、柏露乡、葛田乡连片示范区和吉安市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对示范县、示范区、示范村实施集中支持、精心打造,大力实施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振兴新路径。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