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首次推出红色推广季活动十大活动之一---百万师生同唱一首《映山红》音乐思政课。
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
编者按
10月18日,《中国旅游评论》公众号发表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瑞峰的署名文章《江西吉安奋力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文章对吉安多年以来持续建设、发展红色旅游的做法进行了概括总结。本刊今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中国旅游评论》是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季度连续出版物,出版宗旨为“以面向实践的思想推动中国旅游实践”。
江西吉安是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作为全国著名的红土圣地,吉安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率先践行“第二个结合”,奋力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和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十三五”期间,吉安市红色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1—5月,吉安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749.1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163.51亿元,同比2023年分别增长11.60%、15.31%。多年来,吉安市持续建设、发展红色旅游,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护与利用并重,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在红色资源“建”“管”“用”上下功夫、出实招,切实守好红色“家底”,挖掘资源“富矿”。
注重顶层统筹。深入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战略,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为第一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统筹调度推进红色旅游发展。高质量编制《吉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吉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5)》等文件,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和红色旅游强市发展目标,出台招商扶持、人才培养、用地支持、资金奖励等10余项政策,制订全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及奖补办法,为红色旅游发展“保驾护航”。落实保护第一。全市80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列入江西省革命文物名录,位居全省首位。2020年颁布了江西省首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地方性法规《吉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出台《吉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责任包干工作制》,井冈山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文物长”制文物平安工程和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江西师范大学共建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推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全市争取赣南原中央苏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287个,累计获得中央补助资金3.61亿元。
释放发展潜能。全力打造市级旅游投融资平台,组建吉安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头部文旅企业,探索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开发模式,激发发展活力。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井冈之路·星火燎原”精品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井冈山市获批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网络热度排名中,井冈山多次荣膺第一。完善红色旅游交通管网,宜井遂高速建成通车,串联山上山下景区的8条旅游快速通道开工建设,吉安高铁西站至井冈山景区红色旅游直通巴士开通运营,红色旅游景区标识标牌实现国省道全覆盖。提升红色旅游体验,在全省率先推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AR智能眼镜导览服务,为游客带来“数字+科技+文博”的沉浸式游览新体验。完善数字文旅基础设施,“云游吉安”智慧平台和智慧文旅监管服务平台建成运营。
二是示范与引领并行,让红色旅游“火”起来。统筹推进红色教育培训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井冈红培”持续作示范,红色旅游持续领跑全国。
红色教育培训示范性持续凸显。持续推动“全国红培看江西”“江西红培看井冈山”成为业界普遍共识。成功承办全省红色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交流会,吉安6家红培机构获评“江西省十大先进红色教育培训机构”。井冈山成功获评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井冈山推动红色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基地落户吉安。拓展延伸运营“三山两湖”红色专列,3万余人乘坐专列。组建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学生实践引领计划项目。成立吉安市红色教育培训协会,出台《吉安市红色教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红色教育培训国家标准创建行动,首创融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培训“井冈模式”,每年接待培训超40万人次。
红色旅游引领性持续增强。实施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行动,统筹发展红色研学、红色培训、红色旅游等产业,精心打造23个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39个红色乡村旅游点,努力构建大井冈红色旅游圈。策划融入数字场景,建设笔架山红色情境体验园、数字博物馆、元宇宙“境界·井冈山”、直播经济大楼等数字化体验项目。策划提升国防教育体验,高水平打造井冈山青少年军校。精心研发红色文创产品,开发了以吉安好礼“红军小号手”文创IP、井冈山红旗、胜利的号角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创产品,发布了首批红色数字藏品。
红色文化创作创新持续走前列。推出了《星火》《万岁军》、马家洲集中营沉浸式剧场、《遂川建政》光影秀等红色演艺。特别是实景演出《井冈山》由600多名井冈山儿女共同演绎,让观众身临其境,每年演出200余场,已累计吸引30万人次观看。实施文艺精品提升工程,出台促进“五个一工程”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和奖励办法,推动电影《三湾改编》《爱在井冈》《井冈星火》等全国公映,其中《井冈星火》被评为2023年度“国防军事电影盛典”优秀影片。大型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进京演出,轰动京城,好评如潮,并作为江西省重点剧目参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进,让红色名片“亮”起来。厚植红色旅游发展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开展特色鲜明系列活动,推动吉安红色旅游从“资源强”到“品牌强”。
以项目为抓手,高质量建设红色景区。挖掘长征精神内涵,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吉安段建设,着力塑造“长征先遣”和“十送红军”两个红色品牌,根据“一带三园十二点”的项目总体布局,精心谋划、储备包装一批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投入建设资金2.2亿元,打造了康克清故居、舒行少将故居、贺页朵故居等一批以名人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景区景点。大力开展“红色名村”创建活动,高标准建设市级以上红色名村107个,成为红色旅游热门“打卡点”。持续擦亮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永新县三湾改编旧址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片,全市9个红色景区入选国家红色经典景区名录,27家国家级4A级以上景区中有10家为红色景区。
以市场为导向,高频次组织宣传推介。拓展城市营销,持续举办旅游专场推介,组织开展航空旅游消费季活动,文旅惠民卡与四省十一市区域串联旅游资源,有力推动旅游资源和游客互联互通互享。赴全国各地开展“红土情深——春光灿烂·嘉游赣”暨“红色摇篮山水吉安”江西吉安旅游推介及文旅招商活动。其中仅广州站就现场签约亿元以上文旅项目14个,投资额超98亿元。举办首届中国游学旅行大会,与新东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4条主题游学旅行线路,启动“百城千团游吉安”活动,已覆盖全国15个省份、100余个设区市,签约目标客流量60多万人次。2月29日,举办以“百城百旅访庐陵,百万游客进吉安”为主题的2024江西吉安“引客入吉”全国代理商峰会,现场签约授牌的全国代理商50余家。
以活动为支撑,高水平举办红色文旅活动。精心策划系列文旅活动,助力红色旅游“火出圈”,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成功承办2021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和2022年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策划开展中国·井冈山红色旅游高峰论坛、全国红色旅游专列会师井冈山、红色国际马拉松赛、万人学子游吉安等系列活动,活动反响强烈。在全省首创推出“重上井冈山·再走会师路”2023纪念井冈山胜利会师95周年红色文化推广季活动,以十大主题活动和N个子活动的叠加传播,引爆全网,总阅读量超12亿人次。特别是举办首届庐陵文化生态旅游节暨中国游学旅行大会活动,掀起了一波波“庐陵风”“庐陵热”,40余家大报大台大网及抖音、小红书、百度等平台密集推出信息5600余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亿人次,活动总点击阅读量达11亿人次,吉安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得到有力提升,吉安的红色旅游也借势更上一层楼。
老区不老、今朝更好。吉安正以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大力培育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庐陵古色三类资源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全力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朝着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奋力前进。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