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永新县城驱车向“三湾改编”景区出发,沿盘山公路行驶不到20公里,来到石口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点。放眼望去,树木繁茂,生机勃发,昔日萧条败落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
“原来村子对面就是采石场,白天尘土飞扬,开采爆破动静大的时候,家里窗户上的玻璃都被震下来。”三湾乡石口村村民周森泉回忆说,“山上林子都没了,只留下光秃秃的山,暴雨天还会有石子滚下来,难看又危险,村民生活提心吊胆。”
如今,帐篷露营、山谷美食、歌曲串烧、音乐晚会、野外拓展、野外自制美食……经过新一轮改造,石口村红色研学基地实现迭代升级,“红色”更红,趣味更浓,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打卡热潮。
“在全面修复废弃采石场生态的基础上,石口村充分融入三湾改编等红色经典文化,引入红色拓展竞技、AR人机互动、情景再现体验等特色产品,重塑‘三湾红旗营’,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石口村党支部书记邱文棋说。项目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12万人次,年营收可突破2000万元。
石口村的精彩蝶变,正是永新县大力推行“生态修复+文旅融合”模式,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生动写照。永新县共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59座、灾毁退化废弃土地3块。这些废弃矿山犹如镶嵌在山岭间的一块块“生态疮疤”。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底子薄弱、财政拮据是永新县的“标签”。在这种劣势之下“摸爬滚打”多年,该县走出了一条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新路径:引进江西省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石口村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点燃社会资金治理废弃矿山第一把“火”。投资企业通过修复项目产生的各类指标、异地交易和废弃土石料综合利用等途径,实现投资成本回笼和收益回报。
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引进社会资金3571万元,59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点陆续得到了规划、部署和实施。
削坡减载、回填压脚、生态重构、植生基材喷播、液力喷播……永新县利用新型生态修复技术,“一矿一策”构建矿山“自生长、免维护”的新生态系统。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今变为公园、良田和林地。
永新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龙怡华介绍,该县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产业发展等情况,邀请专家团队实地勘察,科学规划了罗霄山脉湘赣边界片区、南华山片区、禾水以南片区、禾水以北片区及禾水流域“四区一水”生态修复空间格局。
截至目前,永新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2公顷、新增林地面积20公顷、盘活废弃土地面积24.2公顷、恢复生态功能区24公顷,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90%以上。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永新县积极做好生态修复“后半篇文章”,通过“生态修复+”途径,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探索走出了一条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协同发展之路。
永新一名县领导给记者细算了经济账:全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产出增减挂钩规模指标87.67公顷、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22公顷,直接收益达3亿元;生态效益也十分可观,全县每年新增固碳能力约6500吨,释放氧气约4700吨,产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到6.5亿元;新增林地指标、废弃土石料资源利用等间接收益,实现收益以肥补瘦、资金整体平衡、政企利润分成;废弃矿山的治理更利于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812.89万人次,同比增长111.5%。(刘茂林 本报全媒体记者龙玉然、刘小国)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