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青原区庐陵湾位于国家4A级景区青原山风景名胜区西南部,赣江在此形成天然的S形弯道,全长约4公里,距市中心城区仅15分钟车程。在庐陵湾“复合”开发之前,由于历史原因,该区域环境脏、乱、差,内涝灾害每年一遇,是困扰青原区多年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该区域内老厂房、废弃粮库、赣江码头、滩涂地、荒山、坑塘等资源长期闲置、蒙尘,亟待盘活利用、变废为宝。而现在,整个湾区被打造成了一个集美食文化、宿集露营、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全天候微度假综合体,从无人问津的“荒芜地”蜕变成了趋之若鹜的“后花园”。
——经验
2023年以来,青原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战略部署,以构建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圈为目标,以“小切口、项目式”理念推进庐陵湾“复合”开发,让闲置生态资源“变废为宝”,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一体推进“摸排+收储+开发”
按照“集中式摸排、分散化输入、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的理念,推进闲置生态资源由“散”到“聚”、由“聚”到“优”。
摸清资源底数。统筹农、林、水等职能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对片区内的耕地田、林地、滩涂、坑塘水面、闲置厂房、学校、鱼庄、农庄、废弃养鸡场、粮库等闲置资源进行集中摸排、确定权属,逐一建立生态资源资产清单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清单。
开展集中收储。明确以区两山公司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对清单内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对基本农田、坑塘水面、林地等不改变原有用途和性质的资源,通过长期租赁的方式进行收储,降低收储成本;对废弃粮库、废弃养鸡场等需要改变功能用途并进行大规模投资改造的资源资产,以购买优先、租赁补充的方式进行收储,规避资产流失风险;对老船厂、林场等,推行征收、联营、租赁等权属为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进行复合式收储,实现多方共赢。
创新方式开发。探索“国资+民营”合作运营模式,区两山公司以收储的资源和投入建设的资产入股,第三方市场主体以资金和专业化运营入股。坚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通过资源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业态的打造,促使分散的村落、林地、水系、滩涂、农田等闲置资源转化为生态良好的旅游胜地。
●一体发展“文化+旅游+农业”
围绕“产业打底、旅游增收”思路,以“文化+旅游+农业”的创新模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
农旅互促。利用农庄、果园、林场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先后开发了玉品家庭农场、花花果园、彩色稻田、欢乐渔趣、农耕文化科普展示馆等场景丰富、体验性强的休闲采摘体验项目。
文旅互融。创新挖掘片区内码头文化、庐陵文化与乡村特色民俗文化,对原有的凋敝村庄、闲置滩涂及废弃厂房、粮库等进行文化赋能,打造了赣江码头长廊、码头鱼庄、静心康养、亲水沙滩、研学基地、云朵系列IP、跑马场等业态。
景区互动。依托青原交通主动脉——青东公路,坚持与青原山景区、渼陂古村、陂下古村、东固景区等4A级景区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形成红、古、绿交相辉映。
●一体整合“资源+资金+力量”
秉持“一盘棋”发展思想,集中优势、凝聚合力推进庐陵湾开发转化。
整合资源。先后整合老船厂、老粮库、富滩林场等国有闲置房产资源,转化滩涂地、坑塘水面、林地、耕地等集体土地及水面资源,盘活民房、废弃鱼庄、农庄、菜园等一批村民私有财产,实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整合资金。采取“项目资金+专项资金+民间资本+平台资本”的投入模式,整合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林业水利、发改财政等各类项目资金9178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100万元,有效破解旅游产业政府投入难维系、地方财力不足的困境。
整合力量。创新项目要素保障机制,统筹自然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财政、发改等要素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政府、所在村及区属国企等力量和人员,全力攻克土地指标、资金瓶颈、征地拆迁、项目招引等难题。
——成效
庐陵湾“复合”开发实现了生态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换,是青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次成功探索,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通过实施水系岸线治理、强弱电下地、道路白改黑、高标准农田、巷道疏通及改道、旅游基础设施改造、生态公园等工程,整村绿化面积4000多平方米,完成巷道疏通与改道8条,道路“白改黑”3000多平方米,防洪等级从每年一淹提升到二十年一遇,有效解决了片区内环境脏、乱、差以及困扰群众多年的内涝灾害问题。
●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自2023年10月项目试营业以来,运营公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0万元;项目所在地的滩头村、张家渡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出租、参与业态培育等,每年分别实现增收9.4万元和4.2万元;村民通过参与土地流转、房屋租赁、景区运维,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注重景、城、村、人和谐互动,探索实践“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模式,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和区域交通治理等项目,发动乡贤力量,在乡风教化、产业发展、村庄提升上广泛凝聚群众力量,让群众共商共议共决策,形成了人人齐参与、共管理的良好局面。(彭生苟 陈昌斌)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