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吉安频道
集团报刊江西日报 信息日报 江南都市报 新法制报 大江网 新参考文摘 赣商杂志 都市家教 报刊精萃 地市频道南昌 九江 景德镇 赣州 新余 上饶 吉安 抚州 宜春 萍乡 鹰潭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吉安频道  >  人物访谈
农民王昭桃:一辈子活在“戏”中
2025-01-06 16:13:00    来源:井冈山报
编辑:欧阳百惠    作者:胡惠敏
字体:   | 吉安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18907960133
权威网络媒体 吉安新闻门户 热线:0796-8339418 QQ:57759270 站长:曾风(18907960133)

  在泰和县万合镇,提起“杜鹃红农民剧团”的创始人兼团长王昭桃,大家都说他是一个戏痴,一辈子活在“戏”中。

  一个爱看戏的孩子

  泰和县万合镇的店边村,以千年古村梅岗为中心,文化底蕴深厚。今年65岁的王昭桃,基因里自带“文艺细胞”。

  自幼年起,王昭桃便对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些经典剧目,如《孙成打酒》《墙头马上》《红灯记》等,让这个挤在人群里看戏的小男孩,陶醉不已,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戏剧的种子。

  一个想演戏的大叔

  29岁,王昭桃干起了包工头,修桥、建房子、筑河渠什么都干,闲暇时他也常哼两句采茶调。45岁,他去往广东佛山,帮弟弟管理工厂。下班后,周围的人都去唱卡拉OK,王昭桃却怀念起家乡的戏剧团。

  有一天,王昭桃心想:自己这么喜欢唱戏,为什么不能自己上台唱呢?由此,王昭桃萌生了创办一个剧团的念头。

  2019年,60岁的王昭桃从广东回到泰和。同年5月,店边村诞生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剧团——“杜鹃红农民剧团”。剧团成员全是“本村老表”,年龄都在50岁以上,他们自编自演,将乡村生活的点滴融入剧中,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井冈农民的风采。

  一个会写戏的农民

  创建之初,农民剧团演的都是传统老剧目,但王昭桃认为,剧目应该扎根乡村土壤,紧跟时代步伐,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于是,这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农民开始学习自创剧本。

  王昭桃白天干农活,晚上躺在床上构思。有了灵感,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写剧本。在地里劳动时,他口袋里都揣着纸和笔,想起什么台词,随时记下来。5年时间,王昭桃创作出了《春来茶馆》《十送红军》《井冈山的女子》等20多个剧本,排演出了一系列充满乡土风情的原创剧目。

  在王昭桃的带领下,“杜鹃红农民剧团”逐渐名声远扬。他们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以采茶戏为主,兼有歌曲、快板、歌舞剧等,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还传播了忠孝文化,深受群众喜爱。

  一个求生存的剧团

  “杜鹃红农民剧团”如同一朵在乡间绽放的杜鹃,已经成为泰和县的一张文化名片。他们在店边村连续4年举办“春晚”,在全县各地为群众演出50多场。

  然而,这个剧团的命运,也如戏剧般跌宕沉浮。正当农民剧团蓬勃发展时,合伙人却面临困境想要撤资退股,剧团面临资金周转的困难。

  为了让剧团办下去,王昭桃掏光了积蓄。他没钱盖新房子,只能住在老房子里,身体也因过度劳累而每况愈下。老伴罗才凤不解地问:“王昭桃,你一把年纪了,图个啥?”

  当地政府得知“杜鹃红农民剧团”的困难后,伸出了援手,拨款4万元帮助剧团渡过难关。剧团20多位农民演职员,也纷纷表示愿意无偿演出,放弃100元的演出费。

  据记者了解,王昭桃垫资70多万元办起来的剧团,自创建以来,一直都坚持公益演出。

  一个农民剧团如何在新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王昭桃正在努力探索,寻找答案。(全媒体记者胡惠敏)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106580009,3元/月
相关新闻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