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朱华新、记者曾庆扬报道:在吉安市泰和县小龙镇,一片郁郁葱葱的粉防己园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的主战场,红色基因深植于土地之中。如今,这片山林间,一位花甲老人罗后铵,用5年时间开辟出一条中药材种植的绿色致富路。
2018年,51岁的罗后铵做了一个让家人震惊的决定:把自己15亩水田流转给本村种植大户,自己则前往安徽等地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彼时,他和妻子谢美风已在泰和县苑前镇经营一家小商品店多年,生活安稳。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山中考察时发现,这片土地上的野生粉防己资源丰富,却因缺乏科学管理而日渐稀少。“我们这代人能不能让山地再‘活’起来?”带着这份信念,他踏上了求学之路。
在外的三年,罗后铵白天跟着药农下地,晚上钻研种植书籍,笔记密密麻麻写满十几本。从育苗、病虫害防治到市场分析,他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半个专家”。然而,家人对此并不理解。妻子直言:“一把年纪还折腾,万一赔了怎么办?”面对质疑,罗后铵却愈发坚定了信心。
2021年,学成归来的罗后铵在小龙镇政府的支持下,承包了200多亩荒地。他拿出全部积蓄130万元,又说服妻子抵押店铺贷款20万元,再向亲友借款50万元,凑足了200万元启动资金。然而,开荒远比想象中艰难,山地碎石遍布,机械难以进场,他和雇来的村民用锄头一锹一锹翻土;夏季暴雨冲垮田埂,他连夜冒雨抢修排水渠;冬季霜冻威胁幼苗,他就搭起保温棚日夜值守。“最难的是头两年,地里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罗后铵回忆。粉防己生长周期长达5至10年,前期管护成本高昂,而他的坚持也逐渐打动了家人。
对于土地流转,政府全力帮扶,村民也大力支持,推出“荒地流转扶持政策”: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每亩仅收60元,村里还帮忙协调用工。政策的扶持与村民的信任,让罗后铵的药材基地逐渐步入正轨。
粉防己园内,齐腰高的藤蔓间,工人们正小心采挖根茎。这种学名“千金藤”的中药材,每亩可种植6000株,成熟后单株根茎重达5斤,叶子还能作为鱼饲料。“2024年鲜货收购价涨到25元一斤,一亩收益在5万元!”据罗后铵介绍,今年,他的300亩基地预计总收入突破40万元。
然而,高产背后是精细化管理。罗后铵引入科技赋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聘请专家指导病虫害绿色防控;还与安徽亳州的多家药企签订长期订单,构建“基地直供”模式。令罗后铵自豪的是,基地的粉防己因品质优良,被选入江西省道地药材名录,成为地方特色品牌。
2022年起,罗后铵主动对接周边7户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承诺保底收购。邻镇的困难户王秀兰在他的帮扶下,种植20亩粉防己,去年收入达6万元。“以前打工一年赚不到3万,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有奔头了!”她笑着说。
未来,罗后铵还计划联合合作社建设烘干车间和初加工厂,延伸产业链;开发粉防己茶、保健胶囊等深加工产品;甚至依托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药旅融合”生态园。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