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3月10日,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去冬以来,吉安市以创新机制为引擎、科学施策为保障、生态惠民为目标,掀起了春季造林绿化新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人工造林整地18万亩,造林12.3万亩,分别占计划任务的99.4%和67.95%。
创新机制,激发造林热情。吉安市将造林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推行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在每年的植树节前后、春节后首个工作日集中开展植树活动,形成全年常态化绿化模式。同时,为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创新尽责形式,吉安市依托“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通过云端报名、线下尽责,实现义务植树“指尖化”管理,全市共计上线34场义务植树活动。
该市将造林绿化纳入林长制重点工作,坚持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担任总林长、副总林长,部署推动工作,并依托“一长两员”源头管理体系,通过林长包片督导、护林员动态巡查,形成“造林有规划、管护有专人”的长效机制,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
科学植绿,护航森林质量。为提升绿化造林质量,市林业局在总结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造林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13种适合吉安的造林绿化典型模式,推行主要造林绿化树种30余个,指导全市各地科学开展造林绿化。
该市依托赣江源区生态综合治理、其他国土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科学调整树种结构,加强针阔混交林培育,提高林分质量。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苗木管理,深入山场“跟班作业”,严格执行苗木筛选标准,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同步落实抚育管理措施,全周期管护保障成活率。
生态惠民,赋能高质量发展。林业资源是绿色财富,如何转化是关键。吉安市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推动林业资源转化为富民产业。其中,以油茶产业为核心,全市新发展高产油茶1万亩,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1.1万亩,并大力招引精深加工企业,推动种植、加工、流通三产融合,着力提升经济效益。
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是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遂川、吉水、永新、泰和等地,按照国家新版造林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要求,积极探索开展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减排量实现预售。值得一提的是,吉州区创新林业碳汇与景区减排联动机制,通过江西省碳中和平台购买林业碳汇830吨,实现钓源古村·十里芳菲景区“零排放”,助力低碳旅游发展。吉安县梅花村省级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在江西省碳交易中心平台预售2915吨碳汇量,带来14.57万元收益。(杜禹延、全媒体记者任洪广)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