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吉安频道
集团报刊江西日报 信息日报 江南都市报 新法制报 大江网 新参考文摘 赣商杂志 都市家教 报刊精萃 地市频道南昌 九江 景德镇 赣州 新余 上饶 吉安 抚州 宜春 萍乡 鹰潭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吉安频道  >  人物访谈
信仰,在路上——永丰七旬党员四十四载义务修路记
2025-04-08 21:55:03    来源:井冈山报
编辑:陶春霞    作者:刘丽萍、吴广城
字体:   | 吉安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18907960133
权威网络媒体 吉安新闻门户 热线:0796-8339418 QQ:57759270 站长:曾风(18907960133)

  4月7日清晨,赣中大地还笼罩着乳白色的薄雾,永丰县藤田镇田心村的石板路上已传来有节奏的铿铿声。73岁的吴启权佝偻着脊背,熟练地将铁锹深深楔入村道坑洼,碎石与水泥在他布满老茧的掌间翻转,铺就乡亲们的归家坦途。这个画面在这片土地上重复了数千个日夜,176双磨穿的解放鞋,127把卷刃的铁锹,一台斑驳的老式手扶拖拉机,默默地述说着一位老党员跨越四十四载的初心之路。

  是日,记者走进吴启权家中,院子里那台饱经风霜的拖拉机满是刮痕,漆皮成片剥落,露出锈迹斑斑的铁皮。从屋内走出的吴启权,穿着一身褪色的工装,肩头和手肘处磨得发白。他伸出的双手布满了厚实的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泥垢,指节处还有干裂的细纹,记录着他与修路工具相伴的无数日夜。“这是跟着我几十年的老伙计。”吴启权指着拖拉机乐呵呵地说道。

  吴启权,是藤田镇田心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也是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起修路的初衷,还得从1980年的盛夏说起。那一年,天热雨多,装满稻谷的板车在泥路里艰难地行走,一不小心,稻谷因路面坑洼撒了一地。见此,吴启权不由感叹道:“只恨世间路不平,要让乡亲们不再走坑洼路。”

  从此,吴启权开始漫长的修路历程。春汛冲垮路基,他连夜砍树架桥;秋收压出车辙,他顶着日头填砂;寒冬冻裂渠坝,他跳进冰水清淤。手扶拖拉机突突的轰鸣声,成了最动人的承诺。

  一辆拖拉机、一担簸箕、一把铁锹就是吴启权并肩劳动的“伙伴”。每逢修路,他就开着那辆破旧的手扶拖拉机装载碎石灰渣。然而,这并非一件易事,大块的需手搬肩扛,细散的,用铲子铲灰尘大。因为碱性强,吴启权的双手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记得2016年腊月,岭南村道积雪未化。吴启权在修补完最后的坑洞时,车轮在冰面打滑,3根肋骨折断的脆响淹没在暮色中。“年底游子归乡,路不能耽搁。”病榻上的老人第八天便偷溜回工地,直到呕血再返医院。妻子黄楚娇抹着泪骂“傻子”,他却惦记着:“西头水渠还没通……”

  “修路不计报酬,还贴钱,一般的人最多就参与一次两次,但他常年这样。”村民吴道志至今记得,暴雨夜吴启权冒雨抢修危桥,手电筒在雨幕中晃成星点。碱性的碎石灰渣把双手蚀得发黄,常年胃痛就着凉水啃馒头,但这些都挡不住他“路不修完心不踏实”的执念。

  44年光阴流转,数字成为品格的注脚:5000余名村民脚下延伸的坦途,2640个挥汗如雨的昼夜,20元一车的石子垒起无价的丰碑。有人笑他“倒贴油钱修别家路,不值当”,更多人在他修补的路口竖起拇指:“共产党人的样子,就该是这样!”

  如今站在田心村口,新铺的沥青路在夕阳下泛着柔光。吴启权摩挲着第127把铁锹的木柄,皴裂的嘴角扬起笑纹:“等天气好就把村小门口的沟填平,娃娃们上学就不湿鞋了。”暮色中,拖拉机的背影又朝着路尽头驶去,引擎声里,一个关于初心的故事仍在续写。(全媒体记者刘丽萍、吴广城)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106580009,3元/月
相关新闻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