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永新县澧田镇澧西村的几个孩子倚坐在“澧田老家”童书馆的露台上,他们手里抱着书本,在惬意的阅读中享受着轻松的时光。而楼下阅览室的座位,也早早被孩子们占满了。
这温馨且“拥挤”的一幕,对童书馆的工作人员段琦云而言实属司空见惯。她说:“童书馆开馆以来,四里八乡的孩子都会过来看书,一到周末就要‘抢’位置呢。”
近年来,永新县致力于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
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澧田老家”童书馆的前身是一座废旧的缫丝厂,坐落于澧田镇中心。“在规划乡镇发展时,既要留住历史记忆,又要满足百姓需求,还要有文化气息。”镇里经过反复入户听诉,最终决定建缫丝厂记忆馆和童书馆。
同澧田镇的童书馆一样,台岭乡的开云书房、龙源口镇的共享图书室、南门老街的老街书房,都是利用闲置楼宇厂房、老旧建筑打造的特色图书室。
为激发城乡书房活力,永新县通过优化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政企共建、企业援建、个人捐建,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赢的多元化建管模式,既减少了政府投入,也激发了企业群众参与的热情。
“从城中最繁华的老街书房、秀水八景之一的秀水书院,到乡镇的开云书房、莲洲书院等,全县共有大大小小的书屋近300家。”永新县图书馆负责人贺小燕介绍,“我们积极推行‘总分馆’制运行模式,全力构建以县图书馆为区域总馆,利用有一定条件的街道、社区、乡镇建立分馆,构建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实现“家门口”的阅读
室外绿荫环绕、鸟语花香,室内宽敞明亮、舒适静谧。台岭乡常住人口不足8000,却拥有一座占地600多平方米、藏书5万余册、全年开放的公益性书房开云书房。
“各类图书齐全,能‘刷脸’借书和还书,全程自助服务,每到周末总要在这待个一天半天的。”上五年级的肖灿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到开云书房学习。
“离家近、图书多、活动好。”前不久,莲洲乡的莲洲书院举办了一场“江右读书会”,楼上楼下挤满了听众。长年在外务工的村民贺聪很是激动,“在书院里,孩子不仅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能聆听专家讲座,真的很感动。”
夜幕降临,老街书房的灯光依然明亮。老街书房是永新县首家城市书房,设在永新历史最悠久、原住人口最多的街区南门老街。尽管书房占地面积只有100平方米,却有藏书1万余册,年均接待读者逾8万人次。
“书房建在‘家门口’,不仅方便阅读,还是休闲的歇脚处,几乎每晚都会带孩子来打卡。”市民吴优带着孩子散步累了,就走进书房内,翻阅起自己喜欢的书籍。
欧洲城文化驿站设在欧洲城社区,有各类藏书5000余册,同样具备通借通还、查询预约等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又一处“家门口”的阅读场所,年均接待读者逾15万人次。
健全全民阅读机制
以永新县图书馆为区域总馆,乡镇馆、农家书屋等阵地为纽带的覆盖全县的县——乡镇(街道)——村公共图书总分馆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目前分馆达38家,分馆图书借阅流通量近70万人次。
“书房是这座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离家近,很方便,服务周到”“读书氛围很浓厚”……老街书房、开云书房等特色分馆还成为网红打卡地,广受各界好评。
为顺应新时代读者阅读需求,永新努力打造了“红色文化数字阅读”“永图悦读”“超星读书”“书童AR科普”“线上看展览”等免费共享数字阅读平台。线上,开展了“永新诗词微刊”“四大名著共读挑战赛”“传承优秀文化·讲好永新故事”“红领巾讲解员”等富有特色的全民阅读活动。
立足各景区特色,各地采用“文旅融合”策略,开展精彩纷呈的读书活动,满满的都是“看点”与“亮点”。
用书香沁润城乡肌理,让阅读成为社会风尚。行走在永新的大街小巷、乡村阡陌,总能在某个转角遇见书香:可能是古色古香的“专家讲座”,可能是禾水河旁的“朗朗童声”,也可能是农家小院里的“红色书屋”……“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氛围弥漫城乡每个角落,阅读已成为永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媒体记者刘重耀、范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