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夏,夜幕降临,在吉安市中心城区后河·梦回庐陵景区,灯火渐次亮起。市民听着欢快的歌声,翩翩起舞,尽享轻松惬意的休闲时光。
这份安宁与活力,源于吉安市法治政府建设的深耕细作。近年来,吉安市持续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着力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吉安市作为全省唯一设区市被推荐为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候选地区。
改革破壁垒 服务零距离
青原区在全省首创“一表同享”改革,将319张重点领域表格精减至171张,填报时间压缩80%。这项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的创新,让企业群众告别“填表马拉松”。
刀刃向内的改革需要勇气。吉安市深化机构改革,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以制度创新打通便民惠企“最后一公里”。
持续擦亮“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品牌,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市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一网通办”率达100%,市政务服务大厅、青原区政务服务大厅获评全省政务服务示范大厅。
吉安市“两个免于提交”做法写入国务院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指导文件,数据专员制度和“吉数通”平台入选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市县联动召开亲清连心政企恳谈会71期、解决问题8700余个,“亲清连心政企恳谈会”获评全国工商联2024年度“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立法护发展 决策有准绳
井冈山市创新“映山红”代办队,为重点项目提供审批全程代办服务,2021年以来累计帮办8万余次。不动产抵押“无还本续贷”模式入选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良法是善治之基。吉安市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从立法到文件审查,构筑全方位法治“防火墙”。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出台《吉安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修正《吉安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吉安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等法规规章。
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管,完善合法性审查机制,市本级全年共审查涉法文件210余件。严格备案审查,全面梳理行政规范性文件清单,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清理,废止或修订24件文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制定并公开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合法性审查率和集体讨论率达100%,以制度刚性保障决策科学性。
刚柔显温度 裁量见公正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通过免罚、轻罚为企业减负33万元,实现“查处一案、规范一行、警示一片”的治理效果。
执法质量关乎政府公信力。吉安市开展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改革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行政执法改革,市本级和中心城区只保留一个执法层级。
在全省率先全域推进乡镇(街道)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全市140个乡镇(街道)完成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基本任务,获省委领导批示肯定。
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制度,全市共实施包容免罚案件37万余件,累计减免4300余万元。
推进行刑衔接规范化建设,出台全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反向衔接工作指引和市场监管、生态环境领域行刑衔接工作指引,执法效能全面提升。
阳光照政务 监督无死角
市财政局创新“吉评优选”机制,从内控管理到文件编制设置11类考核指标,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实行星级评价,相关经验获全省推广。
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吉安市强化行政权力制约,通过人大、政协监督、政务公开、案卷评查等多维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吉安市政府2024年办结人大建议232件、政协提案245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深化政务公开,全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2万余条,开展“政府开放日”活动140余场。
统筹建立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开展“抓规范、优环境”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监督行动,向纪委监委机关移送7条问题线索。
多次组织案卷评查,全市共评查行政执法案卷2.2万宗,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
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市县两级全面完成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设立行政复议联系点和代办点200余个,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明显。2024年,全市新收行政复议案件1446件,同比增长82.3%;依法办结1221件,同比增长55.7%。
健全府院联动机制,召开全市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府院联动会议,建立“1+1+N”府院联席会议会商制度。
解纷于萌芽 织密平安网
青原区创新“三分三定三色”矛盾调解机制,推广“杨慧芝群众工作法”,白保忠调解工作室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区调解成功率超96%。
基层稳则全局安。吉安市推动法治力量下沉,以调解网络、法律服务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优化司法所在法治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全市司法所为基层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法律建议640余条,提供法律服务需求指引5万余人次。
高标准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出台《吉安市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办法》。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5.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9.61%。
深化“有法帮你+”法律服务实践,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实现全市乡镇(街道)智能法律服务终端设备全覆盖。
擦亮“法援惠民生”服务品牌,创新建立“检察+妇联+法援”维权联动工作机制,设立妇女儿童司法鉴定援助中心,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900余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
法治润人心 文化育新风
市财政局打造“吉财即讲”培训品牌,分领域举办粮食、国企、乡镇等专题普法班,两年培训3000余人次,实现了“讲透一部法、规范一个行业”的效果。
法治信仰需要深耕厚植。吉安市创新普法形式,让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走向“互动共鸣”,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
在全省率先以“开门述职+第三方点评+民主评议+责任压实”方式,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完成全市“八五”普法中期评估,5个单位、4名个人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通报表扬。
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打造在京务工人员法律服务站,在全省持续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扩面提质增效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创新法治宣传形式,承办全省“巾帼普法乡村行——法治文化进乡村”活动,举办法治文化进机关主题展,推出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政府建设宣传微视频、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从井冈星火到法治明灯,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赓续传承,法治精神于此生根勃发。吉安以“尚法为吉,善治为安”为笔,饱蘸为民情怀,书写着法治政府建设生动答卷。(全媒体记者徐瑞春)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