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吉安频道
集团报刊江西日报 信息日报 江南都市报 新法制报 大江网 新参考文摘 赣商杂志 都市家教 报刊精萃 地市频道南昌 九江 景德镇 赣州 新余 上饶 吉安 抚州 宜春 萍乡 鹰潭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吉安频道  >  吉安民生
科技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百名专家“智斗”酸化 守护粮食“命根子”
2025-06-30 13:07:41    来源:井冈山报
编辑:周梓维    作者:任洪广、芦文娟
字体:   | 吉安论坛 | 评论(
新闻热线:18907960133
权威网络媒体 吉安新闻门户 热线:0796-8339418 QQ:57759270 站长:曾风(18907960133)

  在南方广袤的红壤丘陵区,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科研攻关正结出硕果。国内9家参研机构、百名科研专家,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南坡耕地红壤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综合技术模式与应用”项目,历时3年协同奋战,用科技力量遏制红壤酸化、培肥土壤,守护粮食“命根子”,更好地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3年控酸均养技术优化,促进蔬菜平均增产22%、土壤pH均值提高0.93、养分利用率平均提高10.6%。”6月29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邱才飞研究员公布了项目在井冈山农高区千亩蔬菜示范基地的最新试验成果。这个基地,每年可向吉安及周边地区供应时令蔬菜150万至200万公斤,年产总值超500万元,成为科技赋能红壤治理的生动缩影。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而我国红壤丘陵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七分之一,广泛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其中,江西红壤区面积占全省土壤面积的70%,是全国面积比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红壤地区。近年来,红壤酸化问题日趋严峻,成为制约南方红壤区粮食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

  “南方水热资源丰富,耕地生产潜能巨大,但因施肥不科学导致的土壤酸化、板结等退化问题严重,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作为项目牵头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李九玉研究员道出了攻关的紧迫性。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于2022年立项实施,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等9家科研机构,联手进行科研攻坚。

  整个项目分为5个研究课题,科研团队从化学、生物、物理阻控组合等多维度,深入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示范应用。目前,该项目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构建了酸化预测模型与决策系统,创新土壤——作物综合管理控酸技术、酸蚀水肥协同与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等。科研成果更是丰硕,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发表第一标注文章22篇,立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4项,获批部、省主推技术7项。

  项目即将结题之时,项目及课题相关专家日前齐聚吉安,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召开项目实施进展与示范现场观摩会。3年来,项目团队在江西、湖南4地典型坡耕地种植区域,开展针对性的红壤退化阻控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研究及示范应用。在井冈山农高区,与会专家现场观摩了新型功能性肥料、菌剂、调理剂等创新产品,重点考察了赣中南丘陵坡耕地阻酸均养与蔬菜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其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家张佳宝在线上参会时强调,要对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理论与技术层面解决土壤酸化问题的标志性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记者了解到,为持续探索南方红壤治理新路径,以张佳宝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团队,在井冈山农高区专门开辟了一块400多亩的长期“试验田”,围绕红壤丘陵区耕地健康与产能提升目标,以土壤改良利用与生态保护协同技术研发为基础,以“丘谷种粮、丘上经作,山腰挂果、山顶护林”为核心,结合智能农机装备开发应用、土壤及作物精准智能管理平台创新,在江西率先构建起立体、生态、绿色的红壤开发“井冈山模式”,并长久为全国类似耕地治理提供理论源泉。(全媒体记者任洪广、芦文娟)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B到106580009,3元/月
相关新闻
网友留言